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2025年7月18日,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石家庄市井陉县苍岩山镇开展实践活动,结合学院“艺心向党,丹青育人”党建品牌主题活动,师生代表以墙绘创作美化乡村环境,以红色教育厚植爱国情怀,用青春力量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篇章。
(图为“艺绘山河韵,笔耕井陉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出发前合照)
参观座谈,探寻乡村脉络
活动首日,指导教师吕佳萌和周晨晓带领实践团队抵达苍岩山镇后,立即与当地村委召开座谈会。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杜智峰详细介绍了苍岩山镇的地理特征、产业发展及历史文化,着重讲述了井陉县嶂石岩地貌的独特景观与境内长城旧址的历史价值。随后,杜智峰书记带领实践团队前往村史馆参观,馆内陈列的旧物与墙上记载的村史,静静诉说着村落的变迁与奋斗历程,清晰勾勒出杨庄村从农耕岁月到乡村振兴的发展脉络。

(图为杨庄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座谈会)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杨庄村党员风采)
(图为实践团队在杨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合照)
实地调研,绘就乡土画卷
村史馆参观结束后,大家进村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师生立足专业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围绕“如何以墙绘彰显地域特色”开展深入交流,用调研摸清需求,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前提。它让创作跳出主观想象,扎根乡村真实肌理,通过触摸乡土风貌、挖掘文化记忆,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墙绘的美学密码,使艺术真正贴合乡村气质,最终确定以嶂石岩雄奇风骨与长城厚重底蕴为核心元素的创作方案,并立即着手绘制墙绘草稿,确保作品扎根乡土、传递时代气息,实现实践育人与乡村提质的双向赋能,为活动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种调研既是对“以美育人” 理念的践行,让墙绘不仅是装饰,更成为传播当地特色、激活文化认同的载体;也为城乡美学对话搭起桥梁,用青年视角提炼乡村价值,让艺术介入精准对接振兴需求,避免“千村一面”,让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更有灵魂。


(图为实践团队进村调研与墙绘起稿)
墙绘赋能,笔耕井陉情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干劲十足。大家顶着烈日调配颜料、勾勒线条,将嶂石岩的赭红峭壁与长城的斑驳城砖巧妙融入画面,用细腻笔触捕捉自然之美与历史沧桑。每一笔勾勒都凝聚着对乡村的热爱,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对土地的深情。以墙绘为媒介,不仅美化了村落环境,更打通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让地域文化在笔墨间流转,成为有温度的乡村风景。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墙绘绘制过程)
(图为实践团队墙绘成品)
观英雄史,厚植爱国情怀
杨庄村墙绘工作完成后,指导老师带领团队成员赴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七亘大捷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成员们通过珍贵史料、历史照片与场景复原,深入了解七亘大捷中八路军“重叠待伏”的战术智慧与军民同心的战斗历程,让大家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不畏牺牲的精神。团队成员在触摸历史脉络、聆听英雄故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七亘大捷纪念馆)
离开七亘大捷纪念馆,团队成员来到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怀着崇敬之心瞻仰烈士纪念碑,缅怀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革命先烈。苍松翠柏环绕间,一座座墓碑静静矗立,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无畏。成员们驻足凝视、静默追思,在讲解员的讲述中,重温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壮志。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红色记忆更加鲜活,也让青年学子在追思中深化了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将先烈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在七亘大捷烈士公墓园纪念碑及七亘大捷中战士雕塑合照)
此次实践活动,既是一次艺术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大课。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艺绘山河韵,笔耕井陉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实干诠释担当,将专业所学与乡村需求相结合,将红色教育与实践育人相融合,不仅为苍岩山镇增添了文化亮色,更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小我融入大我”的理解。未来,河北地质大学艺术学院将持续推动实践育人,引导更多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以青春之力为乡村振兴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